去年深秋在公园里遇到的园艺师,前几天给我发来微信,说市内公园里的山桃花开了。我很是感动,不用跟着园艺师就能随时了解不同园子里花草树木的生长期,是多么幸运的事。与园艺师一面之缘,听他谈三山五园园外园整个园林的规划,谈到公园里病虫害的防治成效和难点,以及公园里新的湖和新景区的命名等,都让我感受到了专家、园艺师和园林工对公园建设付出的心血。我天天在园子里,欣赏着园林景观里花开的芬芳,落叶的斑斓。在这美的背后,却有着无数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他们打理公园里诸多事务,是一个环节也不能少的。园林工在天亮前就完成了许多沉重且烦琐的工作,还有在冬天清扫突然降临的大雪,在夏天暴风雨后及时处理刮倒的小树大树,让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凳一椅,一架架小桥,始终保持着靓丽的姿态,迎接每一名游客。
每天,在黎明前完成许多杂务,是为了让游客清晨进园子时,只看到园艺师修剪花圃这诗一样美好的画面。园艺师给各种树木修剪枝条,像美容师在给人美容一样细致入微,这都体现了美容师和园艺师的审美,通过他们灵巧的心与手,让人与树木花草焕然一新。北京环境越来越美,不仅市郊修建了众多“绿肺”一样的生态公园,就是市内也在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小区附近、河道边上、湖畔,有时候十天半月没有经过那里,就会突然冒出来一个小型的迷你公园,就有绿道贯穿起了几个小区,这样的景象已经随处可见。前些天还是拥挤喧闹的路边菜市场,转眼间成了花草树木的小花园。这并没有影响市民的生活,相反,菜市场合理规划入附近的超市、专卖店,市民购物变得更便捷卫生了。这几年政府打造的一刻钟生活圈,不仅让市民出门五分钟、十分钟、最多一刻钟,可满足买菜、吃饭、理发、看小病等需求,而且还能得到家政、综合维修、文化娱乐、咨询、医疗保健等服务,甚至会有食堂等生活服务、图书室等教育文化、运动场体育健身等设施,这些便民利民的贴心暖心的服务,改善市民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如果是几年前或者几个月前到过北京,再次来时,有些地方你会找不到曾经的路径。就是当地人有段时间不到一个地方去,也会有这种感觉。比如我身边的世纪城,好像是突然从四季青的菜地上长出来似的,当初小平房与违建房杂乱无章、雨雪后的胡同里泥泞不堪、旱厕所臭气熏天的蓝靛厂,如今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大型社区,还有设施齐全的购物中心。商场里购物、餐饮、娱乐、读书等功能齐全,再也没有了曾经的那些商贩的吆喝声,以及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小区里开辟的公园和路两边栽种的景观树,让人有置身花园里的感觉……
今天,在迎春花和杨花盛开之后,园子里的山桃花也已半开。我经过园子里的稻田时,拖拉机正在耕地,新耕过的田地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阳光下,油亮的土地肥沃而松软。这里十年前还是几个破烂不堪的村庄,八九年前村民们搬到了路对面新建的楼房里。腾出的土地修建了三山五园园外园的十几个公园,并在这些园子里恢复了近千亩的京西稻。这里历史上曾经是京西稻的原产地。玉泉水的浇灌,加上日照时间长,因而京西稻甜绵劲道,曾经作为皇家的贡米。而曾经周围村庄的不断扩展,让京西稻失去了立足之地。如今,湖边的稻田,以及梯田上的稻田,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去处,也成了孩子们感受播种、收割的地方,在这里,孩子对庄稼的生长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有的学校组织学生来插秧和收割,他们在劳动中,体会诗意之外的真实的“粒粒皆辛苦”。育苗、耕地、插秧、拔草、浇水、施肥、收割、脱粒、归仓等等,这整个过程,也像一个人成长成才的过程,都是需要认真细致地付出努力和艰辛的。园艺师把宋时楼璹的《耕织图诗》立牌在田间地头,诗意和农耕,反映了“耕读继世”这千古不变的教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的根基,也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在五六月份稻子插秧之前,为了让这一片土地“长出”如画的江南,园艺师经过考察和实验,从三月开始,提前翻耕土地,种上油菜籽,等到四五月份,这千亩的稻田里油菜花盛开,景象不输南方的油菜花地,加上园子里小桥流水,蜂飞蝶舞,游人如织,宛如风景画里的江南,也成了市内居民节假日的“打卡地”。玉峰塔下的两山公园里,园林工正在把冬天铺在稻田里的“五色土”装进袋子里。稻子收割后,在稻田里按照规划铺上“五色土”一样颜色的木屑,既防止土地扬尘,又让人们了解祖国大地上土壤的概况,可谓一举两得。走在这美的园林里,走在这美的大地上,我不禁感叹:大地上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创造美的园艺师,每个人都是爱这片土地的辛勤的园林工,只有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用辛勤的劳动去创造,我们的大地才美如画、胜过诗。
(来源:《品读》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