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迦陵课堂 |
叶嘉莹在澳门街头留影。 南开大学文学院供图 |
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陈学聪整理 张海涛审校
“诗穷而后工”,诗人常常不显达。可高适在唐朝诗人里,算是比较显达的。他做过蜀州刺史,做过彭州刺史,做过淮南节度使,都是军政大员。
高适在仕宦上相当得意。从他的诗歌、传记来看,高适是一个有政治理想、有谋略的人。他不像有些诗人那样空口坐谈。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是他没有做过军政大员。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李白一概否定,可是从李白的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浪漫、狂想型的人。
仕宦上得意,平生并不得意
高适虽然在仕宦上得意,但他的平生并不得意。戴君仁的《诗选》说高适字达夫,是渤海蓨(tiáo)人,渤海蓨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景县。他后来考中了有道科,差不多50岁了。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对世界的认识,跟他的生平有密切的关系。高适虽然出生在读书人家庭,但并不是一个显达的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曾经做过韶州的长史,长史是一个地方的属官。韶州在现在的广东省曲江附近。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我们说“无父曰孤”,所以高适是少孤。因为在广东无以为生,他们全家返回北方,一度定居在河南。高适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还不是说想做官,是真的对国家、对人民有一份关心。他20岁就来到长安参加考试,但没有考中。失败后,他就想从军。
我们现在要讲的就是他从军的诗。当时唐朝的北方有契丹、奚这些外族,联合突厥来攻打唐朝。所以高适就到幽冀,也就是河北一带去从军。他到那里的时候,战争已经失败了,没有得到从军建立功业的机会,就失意地回来了。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带兵的人没有谋略。过了一些年后,他一个朋友讲到幽冀这一带的战争,说到主帅的骄恣,而且那个主帅为了自己立功,常常谎报军情,就是失败了却谎称胜利了。这是高适写《燕歌行》的背景,他对战争、对边疆有相当的认识。
讲高适的《燕歌行》之前,先看他的另一首诗——《封丘作》。其实《封丘作》写作的时间比较晚,《燕歌行》的写作时代比较早,但是《封丘作》里写了他自己过去的生活,也写了他自己的感情和志愿。
《封丘作》这首诗写了高适初次做官的感受。我们说他20岁到长安考试没有考中,想要从军建功立业也没能如愿。那么这一段生活是怎么样的?他曾经在河南躬耕,他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蹇踬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他说我虽然有远大的志愿、抱负,可是我的平生不顺利。你不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就永远没有做官的机会。“蹇踬蹉跎竟不成”,“蹇踬”是说走路不能前行,“蹉跎”是说一直到现在我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年过四十尚躬耕”,四十多岁了还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高适还写过一首诗:“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天长沧洲路”,说我在河北看到那茫茫一片原野的路。“日暮邯郸郭”,黄昏日暮走在河北邯郸的路上。他后面说:“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他说我一生落拓,可我永远不放弃一个愿望。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是天宝后期,国家已经显露出各种危险的症状了。而高适一直在下层生活,他曾经躬耕所以他知道老百姓的这些困苦艰难。“刍荛”就是人民、老百姓,就是割草、砍柴的人。“拯刍荛”,就是把他们从困苦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孰云干鼎镬”,“孰云”,就是岂言,敢言;“干”就是甘心;“鼎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放在锅里烹。他说我不敢说我敢于牺牲自己,甘冒“鼎镬”灾难,可我要拯救国家和人民。
唐诗里受气的“县尉”
高适50岁左右才通过了科举考试,他做的第一个官是什么呢?当然要从最低的官做起,所以就让他去做封丘县的县尉。县尉是个什么样的官?我们从唐诗里就可以看到,县尉是一个受气的官。
杜甫写过一首《官定后戏赠》的诗,里面有这样两句:“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杜甫也是考了多少次科举没有考上,后来给皇帝献赋,好不容易才给他个官,让他去做河西县的县尉。杜甫说你给我这个官职,我不接受。为什么?因为“凄凉为折腰”,做县尉的生活真是凄凉,我永远要卑躬,低声下气。因为县尉是县令之下的属官,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己做主张,一天到晚要仰观县令的颜色,供他驱使。后来朝廷就改派他做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就是一个卫队里面的参军。卫队的参军管什么呢?管兵器仪仗。仪仗就是行军带队的时候打的旗子之类的东西。这个官虽然无聊,但是对事不对人,把钥匙掌管好了,东西不丢就好了。
李商隐做过弘农县的县尉,他也写了一首做县尉受气的诗:“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他管什么?就是等着县令审判完了,他给县令盖印。盖完了印,黄昏的时候要封印。他就把那些犯人再送回去,“黄昏封印点刑徒”。根据历史记载,李商隐就是在弘农县做县尉的时候,因为看到有判死刑的冤屈和不公平,跟主官争执,几乎把官丢掉。所以他说很惭愧,我自以为有荆山的才能。什么是荆山的才能?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美玉,他把美玉献给楚王。楚王叫人来看这块玉,那人说玉是假的。其实是真的。楚王就生气了,说你怎么敢把假东西献给我,就把他一只脚砍了。楚王死后,他儿子即位。卞和还是想把这么美的玉献给国家的君主,所以他又献给第二个王。第二个王再叫人看,那个人还是说假的。于是卞和的另一只脚也被砍了。李商隐说自己很惭愧,以为自己真有荆山美玉的才能。可是现在,当县官大老爷在那里审判的时候,我只能坐在角落,对于他的贪赃枉法,我没有办法改正,是“愧负荆山入座隅”。所以他说我现在反而羡慕卞和双刖足,我不如就像卞和,把两只脚都砍断,“一生无复没阶趋”。我现在的生活是卑躬屈节地侍奉长官,一天到晚就在他办公的台阶下。即便他的命令明明是错误的,我也要去做。“没”,就是在下面;“趋”,奔走。县官大老爷高高坐在厅堂之上,我却沉在台阶底下,给他奔走。所以不如两只脚都砍断,那我一生一世,就不会在大厅的台阶之下,供人驱使着奔走了,就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了。所以你从杜甫、李商隐的诗可以看到县尉是个什么官——供人驱使,给人奔走,而且你明明看到有人贪赃枉法,但不能纠正他的错误。
高适的诗以气骨胜
高适一生抱着“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理想。而50岁左右勉强考上进士,不过是让他来做封丘县的县尉。我们一定要了解他的生平,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体会他的诗歌中感发的力量。
我讲过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的好处是以情韵胜,也就是以感情和韵味胜出。王昌龄的诗常常都是写感情的。比如他写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他写“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写的是相思怀念的感情。什么叫韵?中国古人常常用非常抽象的字来做文学批评的术语,比如韵、气、骨、风。一般说来,有韵的作品是属于有余味的,除了文字的意思以外,还给你一种感发的力量,并留下很长很长让你回想的味道,这就是有韵味。王昌龄的诗为什么有韵味?因为他常常把感情不直接说完,而是把感情跟景物结合起来说,让你既体会了他的感情,也设身处地来到他的环境之中,所以你的感受就留下了很长的余味,所以王昌龄的诗以韵味胜。
高适的诗当然不是没有感情,他的诗之所以好,是以气骨胜。什么叫作气骨?气的力量在哪里?讲中国的文学,或者讲中国的哲学,讲中国的做人的道理,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素。《孟子》里有一段专门讲养气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我以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和作用。《孟子》里还有一段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就是讲一个人的修养从何而来,气是怎么养成的,气跟志有什么关系。精神的作用和感情是互相影响的。“志壹则动气”,志就是指情志,你的情志、你的感情要深厚专注;“壹”,是专心一致。你如果“志壹”,自然就有一种精神的作用。你就感觉到宁可赴汤蹈火,前面有千百人我都不怕。这也是孟子说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自反”指反省;“缩”是正直的。他是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理直气壮,你是正直的,即便前面有千万人,你也敢前进。因为你知道你是对的,你是正直的,所以你的气就盛。“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人。什么叫“气壹则动志”?是说精神专注会影响你的情志,你自己本身的志意跟感情,这个很难讲。我曾经讲“气壹则动志”时给学生举过例证。关于足球赛、篮球赛之类的比赛,曾经有一个报告赛事的人,他说得很生动很活泼,很紧张很有力量。我本来不关心赛事,可是听他报告得那么紧张,我马上就真的关心起来了,“气壹则动志”。在军队里,在团体中,总要鼓舞士气,精神作用起来了,情志就集中起来。所以“气”是一种精神上的作用。
我们说高适的诗有气。而这个气、这种精神的作用,还不是说他感情写得怎样深厚,思想怎样高超,而是一种精神作用。精神的作用从哪里表达?从做人的养气、作文的养气而来。这个文是广义,包括作诗,以及其他文学的创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古文写得好,他就讲究养气。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说的这个气,我们更早可以追溯到曹丕,曹丕就说:“文以气为主。”气和你的语言结合,从你的声调、口吻来表现。你学韩愈的文章,就把韩愈的好文章都找来,大声地朗诵,把它背得脱口而出时,写出文章来声调口吻就会像韩愈。过两天你把韩愈放下,再把欧阳修的文章找出来朗诵,念得脱口而出,你再动笔写起来,就是欧阳修的声调口吻了。所以古代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神气、情感的传达,都在声调口吻之中。等到有一天,你不用专学韩愈,也不用专学欧阳修,你把大家的长处都汇在一起了,就可以创造你自己的风骨跟风格。什么是骨呢?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就有一篇专门讲风骨,说骨是文章的结构、句法、章法。所以你的声调口吻,你的句法章法结合起来时,就有气骨。高适的诗之所以有气骨,是他的声调口吻跟句法章法表现了这种精神作用。
作诗不是你要说什么,而是你怎么去说
我们现在就来念一下《封丘作》这首诗,体会一下高适的气骨。在念之前,我还要提到一点,古今的有些读音不同了。像他开始所押的“野”“者”“下”,我们现在念yě、zhě、xià,三个字根本不押韵。可是古代这是一个韵,它们都属于马韵。那么怎么押韵呢?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读法,一般的人就是把这三个字都念成上声,念yǎ、zhǎ、xiǎ,上声的马韵。
“我本渔樵孟诸野(yǎ),一生自是悠悠者(zhǎ)。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xiǎ)。”一定要这样念,为什么呢?因为第三声的高低抑扬,把他心中的不平传达出来了。第四声xià,沉下去就不起来了,xiǎ有一个按下去再扬起来的过程。他不是直接说出心中的愤慨不平,而是在声音上就结合了不平的感情传达出来。“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我本渔樵孟诸野”,高适少孤,家境贫寒,总要有一个谋生的办法,所以他种过田,也打过鱼砍过柴。他在诗里写“年过四十尚躬耕”,过了四十岁还在种地躬耕。他另外一首诗有两句,“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他曾经在河南住过,也到过河北。下面有两句,他说“酒肆或淹留,渔樵屡栖泊”,这是我把他一首长诗中间的句子节录下来的。他说当我从军不成,当我失落的时候,我在天长日暮的荒凉之中,有时候就去卖酒的店铺饮酒,“肆”,就是店铺。“渔樵屡栖泊”,有的时候我也去打鱼,也去砍柴。“栖”就是栖身,“泊”就是停泊。我也曾经栖身,过过渔樵的生活。所以他说“我本渔樵孟诸野”,我本来曾经在孟诸,孟诸是现在河南商丘东北的一个地方,他在那里住过很长时间。你一定要知道,作诗不是说你要说的是什么,而是怎么去说,才能把你要传达的力量传达出来。我们说他也过过躬耕的生活,也过过渔樵的生活。冬天农夫不在农田里干活了,可是烧柴火,就要上山去砍柴,夏天有空闲也可以去抓鱼。所以他躬耕的生活之中,也有渔樵。可在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我本躬耕孟诸野”,而说“我本渔樵孟诸野”呢?这就是作诗。作诗时,你一定要指向一个中心的传达的目的和力量。因为你如果说“我本躬耕孟诸野”,而躬耕是勤劳的,是辛苦的。可是这首诗要把他过去的生活,跟现在折腰侍人做县尉的卑躬屈节的生活做一个对比,所以他要强调的是从前生活的自由。所以他不说躬耕,说渔樵。一说渔樵,一般人的想象,就觉得很潇洒很自在,就像国画画的那样。这就是语码(code),即语言学符号学。“渔樵”不管事实上是不是劳苦,这两个字在语言上的语码,就是给我们一种自由潇洒、不受约束的感受。所以他说“我本渔樵”,在哪里?在孟诸的山野。“孟诸”是一个泽名,泽是大的湖泊。中国古人常常说“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江湖就是代表隐逸的,代表潇洒自由的。所以他用了“渔樵”,用了“孟诸”,一个湖的名字。“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我过惯了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我的一生当然应该是逍遥自在的。“自是”,我当然应该是;“悠悠”,逍遥自在的样子。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乍可”就是只可。像我这样喜欢自由的人,是只可以狂歌在草泽中的。“宁”就是“哪”;“堪”,是忍受;“作吏”,做一个卑微的小吏。在这种风尘的、官僚的社会之下,我哪能忍受做这种官吏。既然做了官吏,我本来想“只言小邑无所为”,“只言”,我只道,我本来以为,我只以为。这里有一个层次,他说我本来是潇洒惯了,我的个性不适合做官。这是第一个不适合。那么既然做了官,“只言小邑无所为”,我本以为到封丘县里做一个小县尉,虽然不合我的个性,不能够施展我对国家的政治理想,可是顶多是无可作为。“无所为”,是说无可作为。“公门百(bò)事皆有期”,我以为政府的衙门里面“皆有期”,应该有一个固定的规章。可是我哪里想到,只是奉公守法,做个安分卑微的官吏都不成。“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做一个小县尉,每天要拜迎官长,卑躬屈节,这样的生活使我内心非常悲哀,我怎么过这样的生活?如果只是如此倒也罢了,后面还有一句,“鞭挞黎庶令人悲”。我不仅要帮助长官作威作福,他还命令我去做一些不合法的、欺压良民百姓的事情。“鞭挞”就是用鞭子抽打。“黎庶”,就是百姓、众人。黎,本来是说黑色的。秦始皇的时候把所有的老百姓都叫做黔首,黑头发的,就是黔首,就是黎民。“庶”是众多的意思。
接下来他说“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我回到家里,对着我的妻子儿女,大家都笑我:你当年志意远大,你的理想抱负呢?你现在怎么过这样的生活?“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我再也不想做这样的官,过这样的生活,还是回去种田的好。“世情付与东流水”,他所谓的“世情”指的是一般人所追求的仕宦之情。他说这种做官的感情,我从此要和它撇清,宁可回去种田。可是“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我梦想有一个旧山,能够回去开山种田。所以陶渊明说我不干了,我归去来兮,因为我有田园,我有我回去可以种的田地。但是如果你没有田地,你回到哪里去?“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衔”,是口中衔着的意思,就是说接受着君命,到封丘县去做县尉是上面派给我的任务,虽然我不愿意干,可也无可奈何,回去也没有真正种的田了。我怎么办呢?所以“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他说我现在就想着,古人所传说的梅福的话,“徒”是徒然,“尔”是如此,徒然地如此说。梅福是西汉末年人,做过南昌县的县尉。当王莽专权的时候,他抛弃了官职也抛弃了家庭,出走了。当时传说他成了仙,可是后来有人在会稽看见他。“徒为尔”,就是说空空这样做的。他说去求仙,可这是一句谎话。“转忆陶潜归去来”,我反而怀念像陶渊明所说的归去来,真的回去种田。陶渊明之选择耕田,是因为耕田在他的心目中是一个不欺人也不自欺的生活,一分劳力一分收获。不用逢迎官长,也不用欺压良民,这是最本分的一种生活。所以,想来想去还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好。所以高适就辞去封丘县的县尉。
高适的“负气敢言”
高适后来流落各地很久,有人把他推举给当时有名的将军哥舒翰做掌书记——一个秘书之类的职务。哥舒翰是唐朝有名的大将。跟安禄山一样,都是少数民族,骁勇善战。哥舒翰曾经做过河西节度使,河西走廊在中国西北。因为节度使是带兵的,高适就参加了军队的幕府,在幕府之下做官。后来哥舒翰因为生病回到长安。高适随同回到长安后,做过拾遗的职务。拾遗是谏官,如果国家有什么政治上的缺失,他可以谏劝。
后来安禄山从河北的范阳起兵,向长安进攻。那时,军事上的一个关防要道就是潼关,所以需要一个很好的将领来防守。当时唐玄宗就派哥舒翰带兵去守潼关。哥舒翰本来不肯接受这个职务,因为他生病了,也年老了,但玄宗想不起别的比他更好的人,就一定让他去。哥舒翰去了后,在潼关打过胜仗,防止安禄山叛军的进攻。可是当情势有一点好转的时候,玄宗听了杨国忠的话,命令哥舒翰出兵进攻。哥舒翰不肯出兵,他觉得安禄山准备了这么多年才起兵,不是没有防备的,应该固守潼关,因为潼关一破,长安就不保。他觉得应该守住潼关,另外派兵捣毁安禄山在河北范阳的巢穴。可是玄宗深居九重之内,哪里懂得作战的形势,逼他非出兵不可。据说出兵前,哥舒翰抚膺痛哭,说我们出去必败,长安必定不守。后来一战果然大败,潼关失陷了,长安也就不守了。
这时高适就从潼关回来面见玄宗。高适不是在长安见玄宗,而是在玄宗从长安到四川逃亡的路上。高适见他,说你的潼关出兵命令是错误的,现在又犯了一个大错误——让所有的王子领兵分守各地。高适劝告玄宗不应该这样做,但玄宗不听,后来发生了永王璘起兵的事件。玄宗逃走时,肃宗是太子,但那时还没有即位。在当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严峻情势下,玄宗说要传位给肃宗,可是没有真正举行传位仪式。而不久后,玄宗跟肃宗父子间有一点猜忌,所以玄宗就发令让所有的王子分守各地。这就种下了后来永王璘起兵叛乱,跟肃宗发生战争的一个原因。后来高适就在肃宗的手下了,肃宗任用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还让他做了兵马大元帅扬州大都督府手下的一个长史,所以高适有军权。在肃宗跟永王璘打仗时,据说那一切的谋略,有高适相当大的功劳,所以永王璘叛乱很快就平定了。这证明高适不是空口说有政治理想,他果然有政治上的本领。他一方面在军政上有谋略,而且他从潼关赶回来,在玄宗逃难的路上对他直言劝告,历史上说高适是“负气敢言”。“负气”是一个人很喜欢意气用事;“敢言”,有勇气、喜欢说正直的话。高适有军政谋略,又“负气敢言”,就招来嫉恨,尤其是肃宗左右宦官的嫉恨。所以肃宗就免去了高适的军权,让他做太子少詹事。职位很高,可这是一个文官,没有实权。高适在肃宗跟永王璘的争战中,有过很好的表现,可是在平定安史之乱这个更重要的战争上,他没能有更大的成就,因为被免了军权。等安史之乱平定,长安也收复了,肃宗还朝后对高适还是很信任的,让他做过彭州刺史,做过蜀州刺史。所以高适在唐朝诗人里,官职是比较高的。(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