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这几个真实的保密故事,为你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

2020-05-25 17:39  阅读:3214 

说起考古和文物,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是神秘的墓葬、传说的财宝甚至夺命的机关?还是日复一日的“挖土”、勘探、绘图?

可能很多人都曾有过疑问:考古到底做什么?考古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考古

溯源中华历史和文化

其实,关于考古和文物,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还有很多。虽说中华历史博大精深,但考古工作开始不过百年。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考古工作已成为我国文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文明精神追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因此,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他们重视的是发现和研究,追求的是完整记录历史和文化。

然而另一边,却有不法分子肆意破坏祖国的宝藏。贪婪的盗墓者眼里只有钱财,他们的犯罪行为让有些我们本来可以了解、复原的历史信息永远流失,给考古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西安杜陵遭盗墓者严重破坏

特别是近年来,盗墓之势愈演愈烈,很多有关人士提出应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不仅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加大对盗墓分子的打击力度,还应强化对文物事业的保密管理。

保密

给考古工作留“隐私”

2019年,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考古管理的意见》,其中强调在考古调查勘探管理中,尤其要重视信息保密、资料和出土文物保管等,以确保工作质量和文物安全。那么,考古工作究竟有哪些信息要保密?

信息公开不忘保密

为了拉近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有关方面近年多次组织公众考古活动。例如,2017年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就曾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参与发掘全程。

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现场

秉承向公众宣传考古文化的宗旨,工作组一方面要让志愿者尽可能近距离地接触考古工地,但同样没有忘记保密。为了确保信息保密,考古现场要求工地所有消息,包括挖掘进度、出水物信息等,只能出自领队,不能由其他人发布。在接待参观公众时,则通过具体限制性规定,保持发掘工作的保密性。

现场挖掘谨记保密

现场挖掘,意味着考古工作者要承担繁琐的工作。因此,如果“挖土”时发现“惊人成果”,这些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考古工作者会不会喜极而泣、奔走相告?

一篇考古工作者的文章给了我们答案:不会,因为要保密。毕竟,珍贵文物也是不法分子觊觎的对象。

作者在回忆自己参与二里头遗址发掘工作时,这样写道:“4月中旬……在清理坑壁时……(我)手铲一剔土,一件绿锈斑斑的青铜器一角豁然露头,心突然急跳起来。出于文物安全保密的考虑,我走到许宏队长身旁,压低了声音说:‘许老师,出铜器了!’许队长赶忙和我来到我负责发掘的区域……我们判断这应是一座身份较高的二里头文化贵族墓。许队长马上让我盖好,先扩大发掘面积,把墓葬范围确定清楚,确认其考古层位关系。”

著名考古学者许宏在二里头墓葬发掘现场

事实证明,保密是正确的,成果是重大的。此次的发现——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保密

为文物管理加“防护”

不仅考古现场要注意保密,文物离开现场进了博物馆,同样离不开保密的护航。

由于事关文物馆藏安全,防泄密、防窃密一直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博物馆不仅要做好“人防”,还要盯住“技防”。我国《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明确提出:“技术安全设备的种类、数量、性能和安装的部位,电缆的走向,信号的使用及值班人员的工作规律等,均属机密,不得泄露,并建立技术档案。”

而实践中,这样的保密细节也有很多。2007年,国家博物馆曾因改扩建闭馆3年。当时,国博进行的62万件馆藏文物搬迁工作持续数日并且全程保密,其中就包括镇馆之宝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2016年,文博界举办了一次档次最高的“青铜对话”:100多件商代青铜器从北京先后辗转河南安阳、湖北武汉等地,南下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展出。这期间的运送非常不易,不仅要小心文物的包装,还要注意保密。据专门负责文物运送的专业公司回忆:“只有主管和委托方知道文物运送路线,就连其他的同事也不能说,并且车厢全程恒温。”

参展博物馆代表检查文物大禾人面纹方鼎

210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