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奏响深化改革最强音——赣州市“十三五”期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纪实

2020-11-26 17:15 黄春华  阅读:21 

  奋进新时代,改革立潮头。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十三五”期间,赣州市紧紧围绕打好中央“三大攻坚战”和赣州市六大攻坚战,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以系统集成的思维,以敢闯敢干的勇气、时不待我的压力、舍我其谁的担当,扎实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赣南大地处处奏响深化改革最强音;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呈现精准发力、纵深推进、特色鲜明、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为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注入强劲的改革动力。

  自2016年全省改革工作开展考评以来,赣州市连续4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连续多年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考评第一名,2019年GDP总量列全国百强市第71位,上升20位。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活全盘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步入攻坚期、深水区,面对的都是“硬骨头”,改革如何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至关重要。

  五年来,赣州市聚焦生态文明、发展环境、科技体制、农业农村、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坚持点面结合,推进改革攻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环节改革。

  ——以改革优环境、提效能。赣州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四最”营商环境加快形成;简政放权步伐加快,市本级累计精简行政许可事项505项,仅保留92项,为全省设区市最少;在全省率先全面组建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接办件、一把尺子管全程”;推出“一枚印章、一门办理、一窗受理、一网办结、一次办妥”“五个一”改革模式;以“赣州通”为代表的数字城市建设成果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展示。

  ——以改革强产业、促发展。“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全面落实,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聚焦“两城两谷两带”及各地首位产业,在全省率先试行“全产业链放权”改革,设立“全产业链审批服务专区”,打造“全产业链放权”改革的“赣州样板”;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改革,将14家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为七大集团,提升了企业实力和效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落户赣州;出台“人才新政30条”和18条补充措施,一批“国家队”“院士级”科研人员扎根赣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断完善。

  ——以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坚持民生取向,深入实施6个三年行动计划,破解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模式获教育部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跨省打造医联体,合作建设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实施医保管理体制、基金管理机制、支付方式“三改”并行,实现医保部门市以下垂直管理,打造医保改革“赣州模式”;着力构建防止返贫和增收富民长效机制,在全国率先推行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探索实施“防贫保”和“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赣南老区实现历史性整体脱贫;

  赣南脐橙、赣南蔬菜、赣南茶油提档升级;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一批美丽乡村精美呈现;扎实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批试点,公众安全感、公安满意度保持全省第一。

  随着一个个改革重锤的落地,一个个“硬骨头”被砸开,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被化解,一个个改革红利被释放,市民既感受到改革发展的速度,又感受着改革发展的“温度”,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

  建好平台,打造改革新高地

  深秋时节,在赣州国际陆港,塔吊如林、车辆如梭,一片繁忙景象。这个集外贸、物流、仓储、金融等多元口岸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口岸,成为全国拥有指定口岸数量最多的内陆口岸之一。2019年,该港开行中欧班列370列,占全省开行总数的四分之三,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开行“三同”铁海联运班列1103列、内贸班列1052列,着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这是赣州市加快国家、省级重大平台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一个缩影。

  为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赣州市高度重视重大平台工作,持续抓好国家、省级重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打造改革新高地,为振兴发展注入新动力。截至目前,赣州市共获批省级以上平台224个(国家级117个、省级107个),其中57个平台(国家级34个、省级23个)已完成平台建设内容。

  为加快重大平台建设,赣州市市直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均已成立平台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常态化的统筹调度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北上”,争取政策、资金、用地、人才等要素支持,夯实重大平台建设基础。在政策上,争取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出台若干政策措施,争取省政府赋予赣州市44项省级管理权限及瑞兴于试验区6项先行先试项目等;在资金上,争取专项债、产业基金等支持重大平台建设;在用地上,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赣州市11个国定贫困县专项扶贫用地指标各1200亩;在人才上,争取省委组织部给予赣州市7个“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名额,推荐申报第20批博士服务团4至5名等。

  同时,赣州市致力提升重大平台的项目化实体化水平,部分平台“空壳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赣州、龙南国家级经开区引进投资超百亿元项目;整合近200亿元资金开展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实施项目63个,已完工31个;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实施工程项目74个,已完工45个,完成投资12.86亿元;信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建设“中国赣南脐橙产业园”为核心区,建成脐橙文化博物馆、脐橙产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实体项目。

  实干苦干换来累累硕果。目前,赣州市重大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果,已形成三大类平台,以赣州经开区、赣州综保区、赣州高新区等为代表的园区类平台;以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改革试点等为代表的试点示范类平台;以国家脐橙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等为代表的功能性平台。

  先行先试,探索出“赣州经验”

  寻乌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在废弃矿山治理中坚持“生态+”理念,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修复、资源再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一石三鸟”的效益,实现“废弃矿山”向“金山银山”转变。其相关做法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和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案例材料。

  回眸“十三五”,我们欣喜地发现,赣州市紧紧抓住《若干意见》政策机遇和42个国家部委对口支援优势,发扬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改革精神,勇于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改革“赣州模式”“赣州经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试点示范工作,高位推动试点示范事项,在研究谋划、调度推动、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工作机制,实行一名市领导牵头、一个单位主抓、相关部门配合,并定期专题调度、实行专项考评,确保每一项改革试点落地实施。近年来,全市共获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40项,其中国家级96项、省级44项,已完成54项。

  同时,赣州市坚持边推进边总结相结合,对改革试点经验成熟的予以总结并在全市推开,充分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近两年来,全国、全省有24个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赣州市召开,赣州市在64个国家级、省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96个国家级试点示范事项中已获各级推广经验44个。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赣州市特别注重成果的推广和运用,让改革试点成果与各地共享,释放其示范效应。

  一批成果“走”向全国。3个“信贷通”(国家产融合作试点)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经验做法入选全国130项典型经验做法,并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于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进一步扩大了赣州改革知晓度和影响力。

  一批成果全省推广。石城县、大余县探索的绿色殡葬改革、龙南市探索的乡镇纪委“六有”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寻乌县探索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一批改革经验得到认可,在全省推广。

  一批成果全市运用。先后推广三个“一窗办”改革、工业用地“先租后让”“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以及访前法律服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就业扶贫“6+1”模式、“三南”一体化发展等改革试点,有效解决了一批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一项项勇于探索的改革实践,换来的是一项项可推广、可复制的“赣州经验”,展现了赣州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力度和成绩。截至目前,全市取得省级以上改革经验推广达53项。

  改革无止境,发展永向前。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涌动,赣州市将坚持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改革走深走实,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好改革先锋、贡献改革力量。(刘央  毛同晖  记者  刘庆元)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成就


[责任编辑: 黄春华]

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