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翠微峰景区,满目苍壁丹崖间,偶有一抹青色窜入视线 ,或嵌于泥土,或保留它来时的模样,静静的躺在残垣之上,诉说着过往,在绵绵的雨季里,表面覆上一层薄薄的青苔,添上一抹绿意。这些散落的、残破的青砖,大都是古人来此隐居时所留下的。
古青砖
翠微峰人类活动踪迹可以追溯至西周,早在西周,这里便是古人游猎、逗留之地。西汉时期,山下迳口村民女张丽英在此修炼,并留下脍炙人口的《金精十八章》,自唐至清,翠微峰奇特的山水吸引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历览胜,并留下题咏石刻,据清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中载:“唐宋有人题咏碑碣甚多”。“渭川千亩竹,可比万户侯;我有筼筜谷,此岂为食谋”,南宋庆元年间,著名理学家曾兴宗隐居于筼筜谷,建有“水竹幽居”并在此授徒讲学;宝佑年间,其孙曾原一隐居于苍山,建“万象亭”,潜心吟诗著文,被冠以“海内宗之”,开宁都“诗国”之先河。明末清初,以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在翠微峰隐居避难、办馆研学,翠微峰的文人活动达到巅峰。
崖刻
顺治二年(1645年)冬,由魏禧三兄弟、曾灿、李腾蛟、邱维屏等人集资千金,向翠微峰原山主彭宦买山,并建房。
易堂九子
易堂,翠微峰顶建筑群的主体部分,九子在此探讨学术,设馆授徒。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载,易堂居翠微峰顶中段,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其前,即峰南端山势高,便于屋宇隐伏,易堂因东西狭、南北长的山势而建,宽约7米,长约15米,堂内正中列屏几,堂左右两列并列两进厢房,为“三魏”父母居室及魏际瑞的“东庑”,邱维屏的“慢庑”等居室。堂前有塘,堂后流水潺潺,高柳出天半,垂条拂地。
翠微峰巅易堂遗址
九子办学以翠微峰巅易堂为轴心,先后在三巘峰、水庄开设“易堂三馆”,制订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以培养经世有用之才为目的,规定“易堂三馆教式”,采用许多生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质疑式授课,根据实际自编教材。
三巘峰遗址
当时求教者来自闽浙皖苏赣粤省的数十个县,多时达数百人,造就了大批的优秀学子,业绩辉煌。易堂与南丰的程山、星子的髻山被后人称之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易堂列首位,易堂更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罕见的“空中学堂”。
九子居山,怀抱“任天下于一身,托一身于天下”的宏愿,历半个世纪之久,授徒造士、出游交友、著书立言,著述涉猎文学、哲学、理学、教育、天文等诸多学科,成书30多种上千卷之多,其文风起了“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历史作用。
白驹过隙,不经意间,三百多年的时光已然过去,金精峰外白云低,石径苔痕印鹿蹄,石径犹在,鹿蹄已隐,徒留残垣断壁,残破的青砖分散四处,难觅古人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