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民生品牌 打造民生城市
践行人民至上让新余“工小美”有温度更美好
新余市高新区马洪中学的寄宿学生在享用爱心早餐。在我市63个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全面推行的“小荷工程”,已惠及学生12346人。记者 凌厚祥摄
八届市委高度重视民生工作,为了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打造民生城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8月4日,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新余市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若干措施》,这是我市不断擦亮民生工作品牌、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该举措通过后,许多市民在网上纷纷留言点赞:“市委关心和重视民生,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在这里,幸福感油然而生……”
“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关注民生。我们始终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群众所急所盼。”市委书记蒋斌在此次市委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为什么殡葬改革出人意料顺利?有人说是因为前期进行了充分的政策宣传,有人说是村民的思想观念变了,我想最根本还是近几年我们实实在在地推出了颐养之家、拆三房建三园等一系列民生实事,老百姓发自内心拥赞市委、市政府。”
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喝水难、安居难……曾几何时,一件件难事困扰在百姓的心头。近几年来,市委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一件一件民生实事摆上了市委常委会的议事日程、写进了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昔日播撒的民生“种子”,如今已结下累累硕果,成为新余民生工作的响亮品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民生工作的亮点。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留守和空巢老人数量猛增。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如何解决?近年来,我市以“党建+”为统领,将党建工作融入民生事业,在农村全面推行“党建+颐养之家”,为农村留守、独居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颐养天年。截至目前,全市414个行政村建成736个颐养之家,“入家”老人10265名,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有需求老人全覆盖。与此同时,我市同步建设414个晓康诊所,其中67所与颐养之家共建,94所建在颐养之家旁边,225所建在自然村。去年1月27日,孙春兰副总理对我市“党建+颐养之家”工作作出批示并给予充分肯定。去年6月25日至26日,全国老龄委主办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应邀作经验介绍,颐养之家“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可提升”的“四可工作法”书写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余答卷。在此基础上,我市于去年11月开始在城区启动“党建+颐养之家”试点工作,并计划于今年建成50个城市颐养之家,打造4个“城市颐养之家+N项服务”示范点,构建市、县(区)、街道、社区、居民小区五级助餐送餐配外服务网络体系。
长期以来,农村饮用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地表和浅层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源水质难以得到保障,安全饮水成为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饮水难题,2017年2月,我市在全省设区市率先启动总投资约13亿元、惠及118.98万名城乡居民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通过两年的工程设施建设和供水管网改造,截至目前,全市5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自来水供应,让广大农村居民用上干净、卫生、方便的自来水。
为改善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学校住宿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自去年9月以来,我市启动“小荷工程”试点,经过各级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截至2020年5月底,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100余万元,标准化改造食堂39个,建设荷之角餐厅63个,添置洗衣设备166台,改造热水淋浴设施1764个,免费提供奶制品86.9万盒、荤菜86.9万个,共惠及学生12346人,为呵护学生健康成长注入新的力量。
随着我市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主城区义务教育面临较严重的大班额、大校额问题。随着二孩等政策的放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教育就是现阶段最大的民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了八届市委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书记蒋斌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深入中心城区学校实地考察调研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市委副书记、市长犹王莹担任化解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靠前指挥,亲自督导,推动工作。在此期间,我市不断增加教育用地供给,把中心城区最好的地块投入到改善教育民生当中,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主城区新增学位3万个以上,有效缓解大校额、大班额问题。目前,渝水七小等10个学位扩容项目建成投用或竣工,新增学位1.2万个,主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化解工作成效显著,一些学校和班级明显“瘦身”。2020年,我市还计划建成投用12个学校项目,新增1.5万个城区学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
每年随着夏季来临,青少年溺水事故常有发生,令人心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从源头上遏制学生溺水事件的发生,每年在全市小学四年级学生中开展游泳教育,并列入2020年市政府民生工程。今年6月起,“水花行动”正式启动,全市小学四年级348个班级17629名学生将陆续接受游泳技能培训。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市委更加关注民生。疫后的新余民生工作,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喜事一桩连着一桩。
——涉及2.5万户的棚户区改造热火朝天,“一带一路半座城”项目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签约率达98%。
——仰天岗游步道和钟灵大道改造提升即将开工,五路一桥、老上海风情街、赣西民俗风情街等竣工在即,城市功能与品质将迎来质的飞跃。百姓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又有了新改善,仙女湖流域综合治理、两江整治、五废等项目加紧实施,地表水质优良率提高7.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新增产业扶贫项目73个,预计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增长8.7%,在全省率先为7万名农村低收入人群购买防贫保险。
——北湖小学、仙女湖一小、仙女湖三小和高新一中等4所新建学校秋季开学将投用。
——袁河医院与李兰娟院士领导的树兰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市中医院迁建推进顺利,分宜县中医院迁建完工运营。
民心的基础在民生,民生的实质在民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旺盛生命力,就是有颐养之家、城乡供水一体化、厕所革命、棚户区改造、化解大校额大班额等民生项目的生动实践。
就在本届市委为改善民生不遗余力全力以赴的同时,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严把财政支出关口坚持过紧日子的若干措施。“一松一紧”的政策导向,传递的是“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理念。正如市委书记蒋斌在此次市委全会上说:“政府过紧日子,才能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