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
主持人:阮启祥 谢翌春
特邀嘉宾:
黄恩华 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区振兴研究院名誉院长
彭道宾 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刘善庆 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黎志辉 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副院长
编者按: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定会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6月28日,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8周年。8年来,苏区振兴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新征程上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期双周论谈特邀江西师范大学从事苏区振兴研究的有关领导和智库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对话。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既是一项重大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苏区振兴发展8年来,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示范,在同步建成全面小康中没有掉队
主持人:八年弹指一挥间。《若干意见》的实施,现在回过头来看,其深远意义在哪里?
黄恩华: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三省,包括108个县(市、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其中江西有54个县(市、区),占了一半。赣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在苏区振兴中也最具代表性,因而是我们跟踪研究的重点区域。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回看八年风雨历程,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意义深远。
第一,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若干意见》的实施,标志着党和国家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示范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对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行动。2012年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地方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革命老区发展规划。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作为国家层面优先选择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对象,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为全国其他革命老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对于改变原中央苏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他还多次强调“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8年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通过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速,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突出短板加速补齐,确保了在全国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
第三,对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全国的苏区县都得到较快发展,江西的54个苏区县(市、区)也迅速缩小了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区域发展长期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第四,对于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不少地方的森林植被遭到过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过大,矿产资源的开采也给环境治理造成极大压力。《若干意见》实施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筑牢生态屏障,加快绿色崛起,不仅促进了本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对维护我国东南地域的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省苏区振兴发展的成效,既表现在发展环境得到优化、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也表现在经济得到较快增长、老区人民精神面貌发生巨变上
主持人:8年来,我省苏区振兴发展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彭道宾:《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我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改观,与全国的总体差距逐步缩小,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策环境的优化前所未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各部委鼎力支持的结果。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被提到与西部大开发同等重要的政策高度。国家发改委先后6次召开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55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下派干部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挂职,架起了从首都北京到赣南老区的“连心桥”和国家支援老区建设的“直通车”。在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赣州争取了224个国家级先行先试的平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
二是经济发展之快前所未有。2019年,赣州市多项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百强城市第71位;赣州、吉安、抚州三市生产总值分别是2011年的3.5倍、2.37倍、2.03倍;财政总收入分别是2011年的2.69倍、2.53倍、2.12倍;8年来,赣州市铁路运营及在建总里程达1000公里,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赣州西站被纳入国家“八纵八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标志着赣南在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获得提升。
三是民生改善前所未有。到2019年7月,赣州、吉安、抚州三市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93万户,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833万人,治理低电压330万户,新改建农村公路4.54万公里。赣州市新建改造校舍面积942万平方米,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53张,是2011年的2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赣州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吉安、抚州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县全部脱帽,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赣州、吉安、抚州三市270.54万人实现脱贫,赣州市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6.71%下降到2019年的0.37%。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明显增强。
四是老区人民洋溢着感恩奋进的火热激情。8年来,原中央苏区的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更加珍惜光荣的革命历史,更加自觉地传承红色文化。赣州市革命遗址整体保护利用,成为全国的样板。电影《八子》、歌舞剧《永远的歌谣》《八子参军》等红色文艺作品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光彩。赣州市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老区人民铭记党恩,拼搏奋斗,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赣州国际港位于赣州市南康区。2016年,不靠海、不沿边的赣南苏区,建成了全国内陆第一个进口木材直通口岸。 江西日报记者 朱文标摄
●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各地党委政府贯彻落实有力、苏区人民感恩奋进,是成就苏区振兴伟业的宝贵经验
主持人:经过8年的探索和奋斗,苏区振兴发展的经验有哪些?从赣南的实践看,有哪些好做法?
黎志辉:苏区振兴的经验,概括起来,我觉得主要有四条: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是苏区振兴的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求江西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苏区振兴的巨大制度优势,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得到生动体现。《若干意见》实施以来,55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江西,把苏区振兴当作自己的事,出台了近200个含金量很高的帮扶政策措施,先行先试政策200余项,先后派出4批干部到苏区挂职,安排受援地项目约3900个,援助资金200余亿元,开展人才交流培训9.8万余人次,对苏区振兴是极大的促进。
第三,各部门协同推进是苏区振兴的强大推力。苏区振兴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协同推进。国家发改委牵头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对于《若干意见》政策和措施的顺利落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和协调国家各部委的对口支援,着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形成了扎实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的卓有成效的领导机制。
第四,苏区人民感恩奋进是苏区振兴的群众基础。原中央苏区广大人民群众感怀党恩,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艰苦奋斗,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迸发。人民群众是推动苏区振兴发展的英雄。
从赣南的实践看,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好做法。
第一,善抓机遇主动作为。赣州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坚持内外兼修,争取各种支持,推动政策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保障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二,从解决群众突出的民生问题入手,凝聚起了振兴发展的合力。比如,改造危旧房,解决饮用水、通电、交通等问题,开展健康扶贫,减轻城乡群众个人医疗支出负担,等等,焕发了群众振兴苏区的巨大热情。
第三,持续深入改革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比如,赣州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市县“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提高到90%以上,“一次不用跑”“就近办”事项提高到50%以上,有力地改善了营商环境;加快建设赣州国际陆港,打造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促使赣州融入了全国改革开放大局。
第四,注重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产业是振兴的抓手。通过实施“主攻工业”三年翻番攻坚战,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钨、稀土新材料工业呈现新亮点,“两城两谷两带”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日趋完备;提升现代农业,稳定赣南脐橙种植规模并扩大品牌影响力,打响了“赣南蔬菜”“赣南油茶”“赣南高山茶”等品牌;加快旅游业特别是红色旅游发展,提升现代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发展水平,走出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瑞金市云石山乡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新型产业。 江西日报记者 朱文标摄
●要继续增强苏区自我造血功能。除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及部委对口支援机制外,建议强化央企和沿海地区帮扶机制,进一步激发老区人民的奋斗动力
主持人:新起点、再出发。从智库视角看,目前苏区振兴发展中还有哪些短板?对下一步苏区振兴发展有什么建言?
刘善庆:8年发展成绩不错,但实事求是地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自我造血功能依然较弱,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从我省来看,仍有不少短板。
一是主要人均经济指标仍低于全国全省水平;
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平台不强。赣州、吉安、抚州三市没有一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园区。
三是振兴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仍待强化。比如,目前我省54个苏区县中,还有15个县不通铁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等级较低、通行能力差;赣州能源总自给16%左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5%;水利保障能力不足,城乡防灾减灾能力仍然不强。
四是民生保障仍然有待加强。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以及中等职业教育,都存在不少短板;卫生健康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农村公共医疗服务设施不完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
五是生态治理任务仍然不轻。我省苏区县大多山多地少、环境容量小,资源开发和环境约束的矛盾突出,生态治理资金投入压力大,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途径不多。
六是人才缺乏问题较为突出,专业人才缺口大,生产性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较低,首位产业中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以及金融资本、城市规划、现代物流等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引进难、留住也难。
当前,苏区振兴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完善政策、创新举措、补齐短板”的重要批示精神,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围绕巩固苏区振兴发展势头的总体要求,保持重大政策的延续性。比如,明确2020年后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继续完善对口支援政策,继续执行行之有效的各项扶贫政策,等等。在对口帮扶方面,除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挂职干部外,建议强化央企帮扶发展机制,强化沿海发达城市结对帮扶机制。
第二,围绕“补齐短板”的关键需求,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政策措施。从财税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着手,加大对原中央苏区的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从自然资源政策、人才政策、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着手,进一步补齐苏区振兴的短板。
第三,围绕强化苏区振兴造血机制的具体目标,各地要进一步激发老区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发挥政策优势,厚植内生动力,改善营商环境,从对口支援走向对口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苏区振兴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超前优势。